1 |
滯后的不只是標準
|
|
回顧近些年發生的諸多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事件,人們發現每一次事件都沿襲著這樣的曲線運行:出現問題——引起關注——修改相應標準和法規——再出現問題——再引起關注——再修改相應標準和法規。之所以會陷入這種被動應對的怪圈,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標準滯后,而這也恰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致命軟肋。
標準滯后,首先表現在我國的產品標準體系還很不完備。據國家標準委初步測算,一個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、科學統一權威的標準體系需3萬多項國家標準,而現在只有2萬多項,還有1萬項國家標準急需制定。除了數量上的差距,滯后還表現在我國現有的標準存在著老化、更新換代速度慢等問題。
現在,我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,依靠我國現有的科技體系,已經無法對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資源加工食品進行正確的評估,新型食品添加劑、包裝材料、酶制劑以及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缺乏技術措施支撐,檢測體系不配套,關鍵檢測技術和設備落后,相關標準制定更是明顯地跟不上。GB9690-88《食品包裝用三聚氰胺成型品衛生標準》自實施以來,至今20年的時間里再未修訂就是一個最直接的例子。
標準滯后問題不僅僅只是一個經濟安全問題,它還影響到我國經濟在融入世界全球化過程中的形象和地位。一方面,一些國外企業利用我國標準存在的漏洞,在發達國家和中國實行不同的標準;另一方面,我國產品在出口時屢遭不公平待遇,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標準壁壘。有人甚至用“快速行進中的雙腳套著一雙繃緊的小鞋”來形容中國出口企業因標準滯后所面臨的尷尬處境。
標準滯后,說到底是觀念滯后;標準老化,說到底的是觀念老化。因此,要想實現經濟安全和經濟全球化的目標,就有必要讓標準先于事件,一方面標準要隨著經濟發展和時代變化及時更新,當務之急就是對目前實行的標準進行梳理,淘汰其中已經不符合實際的規定,新增一些具有現實針對性的內容;另一方面強化有關標準體系的公共政策執行力,通過對行業標準制定后的強力推廣與執行,確保新標準的貫徹落實。
可喜的是,我國現在已經認識到標準滯后問題的嚴重性,并加快了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。2007年5月,國家標準委發布《加強農業和食品安全標準化工作的意見》,提出到“十一五”末,我國食品標準的標齡由現在的平均12年降低到4.5年,制定修訂周期控制在2年之內,基本建成以國家標準為主體,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基本接軌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。在今年3月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會議上,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,今年要完成7700多項食品、藥品和其他消費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,健全食品、藥品和其他消費品安全標準體系。相信經過相關部門的努力,今后類似的標準滯后事件會越來越少。
|
|
|
|
|
|
|
|